木子藍色 作品

第450章 捉錢宰相崇佛公



 皇城。

 門下省內,政事堂。

 這是個不算特別起眼的地方,比起六部衙門環繞的尚書省,門下省顯得要小的多,可大唐中樞在此。

 都說三省六部,實際上大唐中央並不止三省,除了尚書中書和門下這三省,還有內侍省殿中省和秘書省,又有九寺五監十二衛四府等。

 房玄齡這位左僕射,引著政事堂的兩位新宰相入堂。

 “請。”

 政事堂的大堂上,一個宰相一個蒲團,堂議時跟廷議也沒什麼區別,席地而坐,坐而議政。

 尚書左僕射房玄齡,這是如今百官之首,皇帝的絕對心腹,拜邢國公。

 房玄齡落坐,然後便是檢校右僕射的秦瓊,這位虎將是軍方大佬,更是秦王府軍功元勳們的代表,哪怕他在政事堂上平時不怎麼開口,但往那一座,也是一種姿態。

 緊隨其後的便是門下省的侍中王珪,以及中書省的中書令溫彥博。

 起初宰相也就三高官官,尚書令侍中中書令這三位,後來尚書令權重,所以經常空缺,常以次官左右僕射分掌六部,於是左右僕射和中書令、侍中四位成為宰相。

 不過武德朝時,李淵推行群相制,還會任命一些檢校侍中、檢校中書令,甚至有直接任命兩個中書令、侍中的情況,按需任命。

 等到李世民即位後,這群相制度也就更上層樓,不再僅限於三高官官為宰相,以他官加銜也能進政事堂成為宰相,比如參議朝政、參預朝政,甚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

 魏徵便是以秘書監守尚書左丞加銜拜相,秦瓊之前也是以兵部尚書加銜拜相,還有杜淹以御史大夫加銜拜相等。

 反正只要皇帝認為有需要,直接加銜拜相,這一招極大增加了皇帝權威,更利於皇帝掌權。

 政事堂本身不是一個衙門。

 他只是設在門下省內,讓宰相們碰頭議事的一個場所。

 但從隋朝的都省,到大唐的政事堂,這裡做為宰相們開會決策審議之地,也就慢慢形成了如今的國家中樞地位,甚至開始有了專門的屬吏協助。

 武懷玉打量著這個現在還不算成熟的政事堂。

 宰相挺多。

 除了三省的那四位長官,其它加銜的宰相也不少。

 御史大夫蕭瑀、吏部尚書戴胄、戶部尚書專判度支武懷玉、尚書左丞守秘書監魏徵,同樣也是四位。

 新任兵部尚書李靖,沒能拜相。

 八位宰相,都是老熟人了。

 但今天這個會上,有兩個新人,所以大家還是正式的又互相拜見一番,然後各自落座。

 政事堂現在還不成熟,比如說沒有一套完整的政事堂制度,會議也並沒有固定時間等,帶有很大臨時性質。

 八位宰相,也沒有先後排名。

 並沒有首相這一說。

 不過一般慣例由左僕射主持會議,還要負責記錄會議,每次會議後還要整理會議紀錄,並上呈天子。

 這實際就是一個三省六部的工作協調會議。

 大唐中央的主要權力還是在三省,中書省是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執行。

 決策、審議、執行,這是一套標準流程,差錯一步,都不能順利進行下去。如今李世民在位,很多時候皇帝以廷議方式,召集大臣們商議決策,中書省這個決策機構,反倒多數時候成了草擬詔令而已。

 但就算是皇帝廷議決策的事情,也得走流程,詔令公文也要經門下省審議,要是門下省認為不妥,可以退回修改,甚至直接駁回,沒有門下的審議,尚書省都拿不到正式的詔令、公文,自然也就無法交給六部等去執行。

 所以皇帝讓宰相們直接在門下省碰頭開會,就是讓審議這一關能夠順利一些,不要中書和門下扯來扯去,影響效率。

 有什麼問題,當面說明,能修改就直接改,然後審議後就直接交給尚書省。

 懷玉他們這四個加銜的宰相,都不是三高官官,但他們是皇帝信任的人,可以參與到這碰頭會,一起協商。

 雖說宰相排名不分先後,可實際哪裡都要論資排座的。

 左僕射房玄齡當仁不讓的是居首,同時也是主持會議的,武懷玉是最後一個進政事堂的,又是加銜相公,哪怕皇帝也說國家財政大權交給他,稱他計相。

 但實際上武懷玉既然還是進了政事堂,那仍說明財權仍是宰相們掌握,除非武懷玉不進政事堂,而度支使有個自己的衙門,跟歷史上將來發展那樣,成為獨立於政事堂之外的三司衙門。

 歷史上發展到宋朝,三司奪了宰相們的財權,而樞密院又奪了宰相的兵權,政事堂宰相們權力就大為削弱了。

 但眼下,不可能會有這麼超前。

 武懷玉就相當於是政事堂裡專門負責財政這一塊的宰相,就如同長安縣有六個縣尉,其中排名最後的縣尉,就專門負責治安這塊,人稱捕賊尉。

 八位宰相,武懷玉排名最後。

 可大家看著這位新晉宰相,卻都還是目光復雜,實在是太年輕了。

 二十歲的宰相啊。

 更過份的是,人家十八歲的時候還在終南山當道士,這才下山兩年,就當宰相了,真正的終南捷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