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霸天 作品

第三百二十三章 我也給你誠意,你受得住麼?(第2頁)

 集賢院中,狄進有些無奈地抬起頭,看向王堯臣。

 他是真沒發現,這位如玉君子,居然也是個八卦的性子。

 怪不得說宋人的京師由上至下,都喜歡議論宮闈之事,官家後宮裡發生了什麼,很快連街頭巷尾都會傳遍,嘴是真的碎。

 王堯臣面孔微紅:“兩府宰執的變動,仕林難道不關心?”

 狄進道:“自是關心的,呂相公此舉,定得朝野稱頌,士人敬仰!”

 此番兩府重臣變動,太后有意讓呂夷簡進相位,結果呂夷簡辭讓不受,並舉薦了張士遜,別人讚歎他真君子,狄進卻只佩服他進退自如的政治手段。

 換成旁人,剛剛貶官迴歸中樞,再有這千載難逢進位宰相的機會,哪裡還會退讓,先邁出這關鍵一步再言其他,但呂夷簡偏偏就能權衡利弊,做出最佳的選擇。

 宰相有三位,如今僅存王曾,即便張士遜上位,還有一位空缺,

何況張士遜能力遠不及呂夷簡,只是資歷足夠,如今這番謙讓,第三席自是再無人能與呂夷簡相爭,還能徹底彌補之前的過錯影響,將宰相之位坐得更穩,宰相的權勢握得更牢。

 這不僅是對政局的判斷,更要對自己有著絕對的信心!

 “厲害!”

 狄進略作感慨,重新將注意力回到手上的文獻中。

 王堯臣見了也沉下心來,一起幫忙。

 原本以為這位只是說說,結果發現,無論是推辭御史之位,還是準備興修史書,都是來真的。

 狄進不需要御史資歷,相反御史的經歷會對仕途造成阻礙,他是真的堅持不受,至於編修《唐書,更是真心實意。

 這個時期的《唐書,在後世被稱為《舊唐書,是五代時期編修的,可以說潦草成篇,許多地方就是直接摘抄,根本不作處理,完全是不合格的史書。

 不過五代時天下大亂,沒人顧得上這個,到了如今天下太平,有關前唐的歷史文獻又有了不少新的發現,所以仁宗朝重新編修《唐書,即後世的《新唐書,可以說是一個必然。

 歷史上編修《新唐書的有一群人,最主要是兩位,一是宋祁,也就是三元魁首宋庠的弟弟,另一位就是歐陽修。

 宋祁負責修撰列傳,前後長達十七年之久,歐陽修負責本紀、志、表,而宋祁的列傳先成,歐陽修的本紀、志、表後成,然後再由歐陽修統稿刪革為一體。

 相較於潦草的《舊唐書,《新唐書的優點無疑是很多的,但缺點也有不少,其中一個深為後世詬病的,就是作史者多為文學家,太重個人情緒,以自己的喜好增減內容,扭曲事實。

 比如編撰的時期,正好是古文運動大興的前後,西昆體沒落,受夠了駢文的歐陽修等人立刻出手,把前唐詔令奏議中的駢文統統改寫成散文,這無疑是有損史料價值的;

 而歐陽修等人十分喜愛韓愈和柳宗元,把他們的許多文章載入各自的列傳中,而這些文章實際上與史事毫不相干,等於在正史裡面追星了;

 歐陽修又特別厭惡佛教,將孫思邈、玄奘、神秀、慧能等人的事蹟統統刪掉,唐代佛教歷史也不記載……

 最為後人熟知的,還有關於武則天的記錄,對於女帝,歐陽修等人自是極為不喜的,所以唐朝野史裡面的記錄多有采納,反正說壞話的都記上,堪稱正史為野史背書,謠言的製造機。

 這就是文學家修史的弊端,全憑一己喜惡,當然絕對客觀的也不現實,只要編撰者是人,總有主觀偏向,就算是司馬遷的《史記,在許多內容上極為剋制,亦免不了帶有個人情感。

 狄進倒也不會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鄙視前人,他只是準備去糟存精,將《新唐書的優點保留下來,再把那些槽點去除。

 這是一項大工程,宋祁、歐陽修等一眾人斷斷續續修了二十年,狄進提前拉開這場修書的序幕,所耗費的時間也是要十數年之久。

 所幸這件事首先不需要以一己之力完成,可以自己定下基調,再多招文人協助完成,其次也不需要連續做成,反倒能給自己留一條退路,來日若是捲入政治風波,就退回館閣修《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