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蓬堂主 作品

第96章 讀書人何知府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這句明代官員曹學佺的詩句,以前我甚至都不太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這句詩寫的頗具諷刺意味,表達了一種令人深思的社會現象,這現象從古到今。

 大致意思是那些市井上普通底層人往往更具仁義之心,而一些博學多才的讀書人卻可能表現出令人失望的負心之行。

 這句詩詞出處兩個版本,我還是喜歡這一個:明代天啟二年,曹學佺被任命為廣西右參議。在桂林任職的時候,皇室宗親們驕橫跋扈,他們的奴才更是在街上縱犬逐人。一個秀才因無法逃脫惡犬的追逐,被惡犬咬傷而危在旦夕,情勢危急,有性命之憂。

 路人紛紛驚恐躲避,這時,一位屠夫見義勇為,挺身而出,一刀將兇猛的惡犬砍死,救了這個被咬的秀才。

 憤怒的奴才們將屠夫和秀才一同綁架送交官府,聲稱要懲治屠夫殺犬之罪。

 曹學佺作為審判者,面對這一案件,他判定屠夫無罪,並裁定這個皇親需賠償秀才的醫藥費。

 這個裁決令皇親們不滿,於是他們收買了秀才作偽證。

 在第二次審理中,秀才卻出爾反爾,聲稱自己與狗嬉戲,將殺狗責任推卸給屠夫。面對這種顛倒黑白的偽證,曹學佺的怒火被點燃,他更憤怒和驚詫這個秀才的忘恩負義。

 在審訂卷宗的時候,他大筆一揮,以鏗鏘有力的筆觸寫下了兩句話: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這個曹學佺是個懂得“義”的讀書人,還是有氣節的官員,還是個藏書家,博學多識,也很有民族大義。

 史載,他得罪魏忠賢黨,被劾去職,家居二十年。清軍攻入閩中,曹學佺香湯沐浴,整頓衣冠,在西峰裡家中自縊殉國,死前留下絕命聯:

 “生前單管筆,死後一條繩”。

 他一生著書三十多本,我想以後空閒了要一一拜讀。

 何乾元不是曹學佺,人與人是不同的,官與官也是不同的。

 也許何知府也會秉公執法,可是要是面對強權和外族入侵,估計他肯定變節,他的人格操守堅韌程度需要危險指數衡量。

 現在何乾元這個讀書人已經不想啥仗義和啥恩義了,更別說民族大義,他要在仕途往上爬,送禮買官他需要錢,需要很多錢。

 他現在也不是讀書人了,他是朝廷命官,四品大員。甚至覺得所謂的義氣是可笑的事情,那是匹夫之間的薄弱之交。

 歷史證明讀書人要是想幹壞事心思很細,而且下手更歹毒。

 何乾元現在不僅僅是一個讀書人,還是一個知府,還是一個想繼續往上爬的缺錢的知府。

 他居然從審過的綁架案裡面,想起了綁架親侄子,圖謀幫過自己的岳父。

 對,就用綁架勒索財寶,把侄子綁了,陳家唯一的孫子,換青銅器和金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