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逆流 作品

第250章 奇襲大同江基地

第一艦隊出海後,數次企圖在黃海北部捕捉戰機未果,於是開始改變戰術,造成全軍返航補給的假象,實則開始悄然分兵,六艘裝甲巡洋艦和十六艘驅逐艦,在第一艦隊副艦隊長王啟明少將指揮下,高速往駛大同江口。

 大同江,發源於平安南道大興郡和咸鏡南道長津郡之間狼林山脈,總長450多公里,在朝鮮西海灣注入黃海。兩岸風光秀麗,水流湍急,流經平壤附近,還有大明曆342年、西夷歷1609年冊封使朱之蕃在遊覽大同江風光後,親筆題寫的“天下第一江山”匾額。

 由於大同江入海口水位較深,附近的島嶼是天然的避風港和修造碼頭,大明曆525年前後,北虜在此地緊急修建了雷擊艦建造基地,並在夜襲大明水師中發揮奇效。

 此後,由於朝鮮北部被北虜佔據,原本的應急組裝廠逐步擴大成為北虜最主要的雷擊艦建造基地,建造的雷擊艦也從最初的千餘噸,變成了近一千兩百噸的大型高速雷擊艦,號稱一等雷擊艦,全力開動,每年可建造40餘艘,已經變成大明海兵的心腹大患。

 可惜由於北虜海防重心依然是大沽口和旅順口兩個戰略支點,反倒是一直有意無意的忽略大同江雷擊艦基地的防護。

 大明曆537年3月29日上午七點左右,距離北虜大同江雷擊艦基地10海里。

 今日天氣陰沉,偶有小雨,東北陣風2級,浪高0.3米左右,天色初明,風輕雲淡,水波不興,適合偷襲的好日子。

 經過近10個小時的24節高速行駛後,一路縱隊的各艦逐漸改變航行速度,優質無煙煤燃燒冒出的煙霧依然若有若無。

 由於北虜的雷擊艦基地在大同江出海口不到十千米位置,並且港口泊地面對大同江入海口,也就是背對來襲的大明艦隊,因此按照此前定下的戰術,整個艦隊變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十二艘驅逐艦,由驅逐艦指揮官蔣烈輝准將親自指揮,採取一路縱隊方式,逆時針從南側駛往大同江外島的雷擊艦基地,消滅北虜警戒兵力並雷擊港口,第二部分為四艘驅逐艦,順時針埋伏至該島北側的出海口,準備用魚雷消滅追擊的北虜雷擊艦,第三部分則是六艘裝甲巡洋艦,王啟明少將坐陣指揮,遠遠跟在第一部分驅逐艦後面,準備用遠程密集火力摧毀島上觀測哨、炮臺,還有港口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