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沫沫 作品

第3章 東吳(第2頁)

但孫堅常年征戰沙場,早已習慣和一直追隨在身邊的四大家將以及朱治相互配合。

太史慈和孫策惺惺相惜,甘寧是孫權提拔的將校……

和朱元璋父子的其樂融融相比,東吳內部有著不少尷尬,如孫堅更看重孫策,對於歷史上建立東吳的孫權有些不滿。

畢竟孫權有些過分了,明明是自己繼承了父兄的基業,稱帝之後卻給自家大哥封了一個長沙恆王的封號,對自家侄子也多有防備。

和他相比,西晉的司馬昭、司馬炎雖然名聲不好,但對司馬師十分的尊重,即便是篡位稱帝,也給司馬師追封了皇帝封號。

古時對追封和諡號十分看重,認為這是對一個人的蓋棺定論。

一個好名聲,能讓子孫後代都受到福澤,如劉備,動輒稱自己為中山靖王之後。別人不管心裡面怎麼想,表面上就不能把他當成平民,至少也會以禮相待。

東漢以及魏晉時期,一個名聲好的祖宗,能讓後代得到其他世族的認可,被當成統治階級的一員,而不是隨生隨滅的蟻民。

只不過……孫權似乎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法統源自父親孫堅,刻意忽略了孫策。渾然不顧孫策臨終時把江東託付給他的厚恩。

如果說這裡是源世界,孫策已經死了,孫權只要不殺了自己的侄子,不管怎麼做,麾下的文武都不會為了一個死人而和自家君主對抗。

即便是周瑜,也只能沉默以對。

但這裡是神州世界,無論是孫策還是其他人,都能通過史書看到自己原定的結局。

在看到自己死後,兒子受到孫權的排擠壓制,儘管孫策能明白孫權的心思,內心深處也有些不好受。

此時他們父子三人各有各的班底,若是沒有孫堅為核心,東吳孫氏內部肯定會有所分裂。

孫堅不想搞那麼複雜,也不想去思考如何解決孫策和孫權的隔閡。

所以他領兵出征的時候,兩個兒子的班底他一個沒帶。

現在江南諸侯爭霸,孫氏還不知道能不能和劉裕、朱元璋對抗呢,什麼爭權奪利,兄弟隔閡,在強大的壓力下都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