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藍色 作品

第473章 鄉賢良(第2頁)

  不過此時田地肥力不足,所以往往兩年三季,或輪作休耕,因此地主慣例是秋糧不分成另收租,當然實際情況,佃戶秋季作物收穫後,也或多或少得‘送’地主一些。

  甚至除了糧食外,還要交秸杆草料這些,甚至得要幫地主免費幹多少天活。

  反正如果純租地做佃戶,是很艱難的,要是自己有一些地,再佃一些,雖然佃的地分成收入不多,但能填補一些。

  武懷玉在旁邊道,“這個義倉糧相當於地稅,擁有田地的地主應當承擔這筆糧。”

  老武便道,“我們武家的地,不管自耕的還是出租的,這每畝兩升,都自己交。”

  “那我們許家的地,也都自己交這兩升糧。”

  每畝每升也只是標準田的稅,實際也會把田分成上中下三等,稅率有些許差距,以求相對公平。

  老武道,“咱清河兩岸的這些地,可都是最肥沃的良田,當年太上皇將咱們三萬元從禁軍,安置於渭北白渠兩岸七縣之地,佔的都是好地,風調雨順的情況下,單夏季,畝收就不低於兩石,秋季還能種一季雜糧,

  一畝兩升,其實百稅一都不到。”

  老許等笑著又感謝了一番太上皇和當今天子,讓他們能有這麼好的田地。

  當然大家也知道,這負擔也不僅是這兩升的義倉糧,如果不是免課戶、免課丁,那一丁也還得承擔兩石粟租、兩丈絹、三兩綿的租調,還有二十天的役,要是隻有一百畝地,那攤下來,一畝地光租也得攤兩升,要是一家多丁,地卻不滿百畝,那實際負擔就翻了幾倍。

  另外白渠兩岸的田地雖是水澆良田,但用水不是免費的,地方上有專門的人負責管理水渠,水渠也是要維護的,所以每年都還要攤一筆用水錢下來,然後什麼鄉里的紙筆費啊,什麼縣衙裡各種攤派的費用,其實雜七雜八可不少。

  甚至有時鄉里搞個廟會、弄個社火,或是祈個雨什麼的,又或修個路鋪個橋,這些都是要鄉人集資掏錢的。

  對於禁軍們來說,他們是享受了很大國家福利的。

  如老許退休以前,不僅是禁軍還是軍官,本就不課,等他退休後,大兒子頂替入禁軍,也是不課,小兒子沒成年,仍不課。現在老二成丁了,但也成了武官,自然更不課。

  老許現在退休了也是不課,老許家完全的免課戶,不用納半點錢糧也不用服役。

  現在也僅是需要交點義倉糧而已,對於這位兩千多畝地的地主來說,不過四十石糧,不值一提,就算再給縣裡社倉,堡裡義倉、社學再捐點,那總共五十石也夠了。

  反正現在糧食也不值錢,石粟一百二十錢,四十石也才四千八百錢而已。

  懷玉在旁邊道,“其實我覺得,咱們不但不能讓佃戶分擔這義倉糧,而且應當主動的減點租。”

  隋末動盪以來,大家確實都不容易,社會也比較亂,很多事情也就沒了規矩,各行其道。第九文學網

  就佃租這事來說,也十分混亂,有三七分成的,有四六分的,也有五五分的,有隻分夏糧的,有地裡收多少就都要分的,還有連麥草、蘿蔔都要分的,甚至用牛用水啥的也都要分成。

  沒有個統一標準,也沒有個相對合理的佃租。

  對於自己沒什麼地的百姓來說,佃租太高,他們辛苦一年,全給地主打工了,甚至這邊交完租,那邊就得向地主再借糧。

  “許叔你們也是清河鄉里現在有名望的鄉賢,咱們要做好榜樣,得讓鄉人稱道,而不是暗裡咒罵唾棄,你們說是吧?”

  “二郎說的有道理,你說怎麼降,我們就怎麼辦。”老許是很痛快的,人啊,條件上來後,往往思想覺悟也會上個檔次,因為追求不一樣了。

  普通小民追求的是一家溫飽,妻兒老少安穩,所有的努力都圍繞著這個目標,自然是錙銖必爭,而對於如今的武士恪、許忠義這些老頭來說,他們年紀也大了,如今生活也富裕了,就想要個好名聲了。

  “我給個建議吧,假如說只是租地,佃戶自備耕畜、農具、種子、肥料的,那麼應當只五五分成,且只分成夏季收成。

  要是地主提供種子、肥料、耕畜、農具這些,甚至提供房屋住處,佃戶只出勞力,那麼可以主八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