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藍色 作品

第244章 四大天王、八大都督(第2頁)

  “魏徵說的有道理,那麼之前百姓欠秦王府國司的財物,也一律免除。還有,既然之前說免除租調這些,已經徵收的,退還,不用等明年抵扣。”

  皇帝喝了口茶平息心情,拉回到正題上來。

  “咱們今天是專門商議伐梁之事,所以還是言歸正傳吧,大家繼續討論。”

  李世民不可能輕易放棄自己的計劃,但有魏徵他們的反對,便加以調整,不再徵召十八以上二十一以下的中男入伍。

  “鹽州增設兩統軍府,夏州設四個統軍府,”兵部尚書杜如晦道,鹽州兩府為一上一下兩府,共兩千人。夏州則是一上一下加兩中府,四千人。

  新設六統軍府,徵點六千府兵,在關中、河南點選府兵。

  “揀點之法,先慮資財,其次材力,最後是丁口,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又均,先取多丁。”

  這六千新府兵點選後,就全家遷移到鹽夏兩州劃定的地團,授分軍田安置。春秋務農,冬夏訓練。

  考慮到這六千新點選的是新兵,所以杜如晦建議,最好是從關內的統軍府抽調三千老兵移駐鹽夏,摻一半新兵,這樣能保證戰鬥力。

  但這個建議被王珪反對,認為如此一來,三千關中老府兵又得拖家帶口的遷移邊關,要背井離鄉,豈不跟發配充軍一樣,這不是無罪而罰嗎?

  “要想讓鹽夏迅速有戰鬥力,最好的辦法不是點選新府兵,而應當是調內地府兵鎮戍,”

  邊疆設立鎮戍守捉,統邊防兵,這些兵隸屬都督府,都是府兵抽調輪戍,跟入京番上一樣,定期輪值去守邊,家小還在原地,輪值完也仍回原來軍府地團的,相對來說,府兵更能接受。

  王珪認為根本沒必要新徵六千府兵駐鹽夏,直接在鹽夏設立幾個鎮、戍、守捉城,從現有的府兵中輪調一批過去戍守便行,一邊戍邊一邊屯田。

  還可以徵召一些當地青壯為團結兵,冬夏時期集訓,戰時則協防城池,平時在家務農,只有集訓、協防的時候,發給口糧醬菜,平時既不用發糧餉,還不用再劃分軍田,能夠大大節約開支。

  圍繞著鹽夏兩州要不要增設六個統軍府,增點六千府兵,殿中又爭的面紅耳赤起來。

  懷玉很佩服王珪和魏徵的,這兩人真有幾分舌戰群儒的感覺。

  最終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高士廉這皇帝的四大天王都沒爭過那兩大炮,封德彝更是被噴的滿臉口水。

  李世民最後居然被說服了,同意不再新置六統軍府,而是從內地統軍府抽調府兵去戍邊。

  打算抽六千兵到鹽夏兩州,鹽州兩千,夏州四千。

  這些兵又分成兩個系統,一是鎮戍兵,一是州兵。鎮戍兵,就是安排到一些險要關鍵之地,建立軍鎮、戍堡,戍守,兼管烽燧。

  而另一部份為州兵,駐於州、縣城中,主要是城防、治安這塊。

  鎮兵直接歸都督府管,州兵歸刺史統管,但要發兵,除非特別緊急情況,都也還是要先向兵部請調兵令才行。

  鎮兵和州兵,都來源於內地抽調的府兵,來到邊地就等於是常備兵了,等期滿換防回家。

  懷玉認真聽著,他這個鹽州刺史,實際就有一千州兵可統領,另一千鎮兵是歸都督府統的。

  這兵有點少啊。

  李世民也覺得少了,於是乎又商議許久,最後決定還是要設立土團。

  團結兵也就是鄉兵,非正式軍人,朝廷在鹽夏當地點選良家白丁,點選後可以免除正瑤雜役,冬夏農閒時集訓,打仗時在本州內協防城池、運輸糧草等,徵召時是有口糧的,但沒有軍餉,也沒有軍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