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 作品

0755【四輪戰車】


    城郊。

    甲冑實驗場的工匠,還在捶打試製棉甲,新式四輪廂車已經搞出來。

    以前沒有急著搞,是戰爭需要的廂車太多,主要用民夫和輔兵來推拉。

    而今已開國五年,朱銘刻意蒐羅繁衍騾子。

    大量騾子加上四輪廂車,能夠有效減少民夫徵發數量,而且還能提高後勤運輸速度——當然,崎嶇狹窄的路段,還是得依靠民夫和騾馬。

    至於為啥選擇騾子,這玩意兒比馬更易飼養,又比驢子更溫順聽話。

    “這種能轉向的四輪車,造價比尋常四輪車貴得多……”

    “能節省民夫,能加快運輸,造價再高也值得。”

    朱銘讓車伕進行試駕,效果讓他非常滿意。

    中國自古就有四輪馬車的,但一直缺乏轉向系統,因為……沒有實際需求。

    像那種用來拉貨的大型太平車,如果超過了一定的載重,就需要四個輪子支撐。一是為了減輕拉車牲畜的負擔,二是害怕車輪和車轅承受不住。

    但拉運幾噸貨物,速度肯定很慢,不需要特製轉向系統,也能把方向給轉過去。

    至於車輛減震系統,自古亦有之。

    一種叫“伏兔”,也叫“車屐”。它位於底盤和車軸之間,起到類似汽車板簧的作用,不但可以減震,而且能夠穩定車軸。

    另一種叫“當兔”,是連接車轅與車軸的部件,同樣具有穩定和減震效果,而且能有效防止車轅磨損斷裂。

    當然,肯定比不上彈簧,更比不上真正的板簧。

    歐洲跟古代中國一樣,很早就有四輪馬車,由於成本太高、需求不大,一直都沒有流行起來——直至胡斯戰爭!

    胡斯軍用四輪馬車作為戰車,再將這些戰車組成車陣,車陣前方挖掘壕溝。每輛戰車配有大概20個士兵,由弩兵、戟兵、刀盾兵、連枷兵和火槍兵組成。

    結成車陣之後,用炮火激怒敵人來攻,再用弓弩、火槍射擊,依靠車陣進行防禦。

    把敵人搞得虛弱疲憊、陣型混亂之後,騎兵和步兵再衝出車陣進行收割。

    跟中國的車陣戰術大同小異。

    只不過,中國的戰車用人來推,而胡斯戰車用馬來拉。

    四輪轉向馬車的作用,除了後勤運輸優勢之外,便是在結陣時可以快速小範圍轉向。

    現在,朱銘搞出了晚明戰車和胡斯戰車的集合體!

    被張居正罷官的魏學增,在做兵部尚書的時候,親自著手改進了偏廂車,這種戰車配備可謂喪心病狂。

    它不用鐵鏈來連接廂車而是在木架上豎起長槍。這種木架可以拆卸,插十二把長槍,放在戰車空隙間做拒馬。

    每臺戰車配二十五名士兵,車載兩臺弗朗機炮直接在戰車裡發射。地面又有雷飛炮,是類似虎蹲炮的小炮。又有火槍手六人,全部裝備快速火槍。另外還有裝備傳統兵器的士卒。

    堪稱移動堡壘,缺點是過於笨重,無法跨區域超遠距離作戰。

    “都搞上,演練一下!”

    一共只做了兩架四輪戰車,隨著朱銘一聲令下,士卒們把沙袋往車上搬,同時還把各類軍械放上去。

    沙袋模仿輜重,行軍時換成糧袋。

    四隻騾子拉一輛車,車伕揮鞭啟動,士卒緊隨其後。

    他們模仿行軍狀態,場地裡還有水坑和小坡。一旦四輪戰車難以跨越,士兵們就過來幫忙推。

    “數里外發現敵軍,結陣!”

    車伕得令,連忙驅使騾子轉向,兩架戰車相距四五米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