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 作品

0737【金銀島】



                已是洪武四年冬。

    將要翻篇的洪武四年,似乎沒有什麼大事發生,也就大明佔領了石見國,以及耶律大石被金兵擊敗。

    即便朝廷花費許多錢糧,移民十三萬人前往幽州,但相比打仗花銷還是很少。

    僅僅息戰一年,國庫就日漸充盈。

    許多糧賦沒有運抵京城,而是屯在各省的常平倉。

    一船船糧食從山東出發,經高麗耽羅島,再轉對馬島運至石見國城。他們都是民間商船,只要把糧食運過去,就能換取鹽引或者茶引。

    其實是朱銘在鼓勵海貿,重啟中日貿易的北部航線。

    現在商人走這條道,只是幫軍隊運糧食。漸漸嚐到甜頭之後,就會有人自發出海,畢竟派出去的官吏、軍士、匠人多達四千,每年都需要大量物資供應。

    除了給官方人員運貨,還能跟日本地方豪族貿易,大明海商只要敢冒險就有得賺。

    為了解決商賈的後顧之憂,大明海軍還護航了兩次。

    這個所謂護航,並非跟著商船走,而是直奔日本、高麗的海盜巢穴。

    日本的九州島遍佈海盜,尤其是在長崎、福岡、鹿兒島的周邊島嶼。這些海盜沒有固定目標,有時跑去高麗沿海搶劫,有時又攔截中國商船,甚至偶爾跑去瀨戶內海溜達。

    白河法皇就多次出兵打擊海盜。

    英宣、楊么等鐘相水軍將領,現在都轉為大明海軍,在西日本海域四處航行,見到非大明船隻就一通胖揍。

    ……

    事實上,中日貿易最便捷的航線,是直接橫穿大海的“大洋路”。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一般需要十天時間,全程順風順水那就更快。

    唐代中國海商的最快記錄,是三天三夜從明州(寧波)抵達神戶。

    日本遣唐使的最快記錄,是四天三夜從神戶抵達明州。

    但現在有兩個問題,一是這條航線最兇險,可能會遇到風暴;二是日本那邊海盜太多,必須不定期進行武裝清剿。

    等大明海軍清剿海盜取得成效之後,最大的民間受益者其實是那些浙江海商。

    日本使節團訪問開封時,朱孝忠已馬不停蹄繼續進兵。

    下一個目標:佐渡島。

    那裡有佐渡金山。

    佐渡金山,並非特指某一座礦山,而是五十五座礦山的統稱。有金礦、銀礦和銅礦。

    江戶時代的佐渡島,在開採鼎盛時期,每年出產400千克黃金、40噸白銀,島上的採礦從業者超過五萬人!

    同樣的,石見銀山也有金礦和銅礦。

    歷史上,石見國的金銀礦開採殆盡之後,還持續開採銅礦很多年。

    洪武五年春,積雪化盡。

    來自福建的探礦老匠人,看著腳下成片的白銀礦帽,直接被眼前景象搞得懷疑人生。

    “這些全是銀礦?”朱孝忠同樣表情呆滯。

    老匠人點頭:“就是銀礦。”

    朱孝忠不可置信道:“我們選一個最近的海灣登陸,在海灣附近的山嶺,隨便探查半個月而已,就看到成片成片的露天銀礦?”

    “是這樣的……”探礦老匠人也很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