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 作品

0680【天闕獻俘】


    郊祭,又稱郊祀,從周代開始就是最隆重的祭典。

    因為這是國家祭天儀式。

    唐代的時候,選在春夏秋冬,一年要郊祭四次。

    趙匡胤不愧是開國君主,擁有務實的良好作風。他認為郊祭太過頻繁,實在浪費人力物力,在位十七年僅郊祭四次。

    趙匡義發揚這種務實作風,在位二十三年,僅僅郊祭過五次。

    宋真宗……嗯,大家知道的。

    這位喜歡祭祀和祥瑞,從此定下祖制,三年郊祭一次。

    下一位出場的,當然是宋徽宗,在位二十五年,郊祭二十三次。

    朱國祥、朱銘開國建制,已在《大明律》中定下各種禮儀。郊祭十年一次,若遇重大事件,不定期增加郊祭——比如新皇登基、將軍凱旋等等。

    並且,不再南北郊分祀天地,從今年開始合祀於南郊。

    大大節省祭祀成本!

    為了等功臣們回京,祭祀時間延後到二月底。

    這天,諸國使者在御街排隊等待。他們前方是文武大臣,還有將領、軍隊等候在朱雀門外。

    郊祭天地,凱旋大典,封賞功臣,三者合而為一。

    “皇帝升樓!”

    四處街道聚集的百姓越來越多,終於聽到幾聲鐘響,皇帝、皇后、太子、太子妃出現在宣德門城樓。

    在禮樂聲中,禮官宣導文武官員上前,繼而宣導番邦使者上前。

    平時取消了跪拜之禮,這種重大場合卻保留著。

    群臣跪拜,山呼萬歲,隨即舞蹈慶賀。

    “檢閱兵馬!”

    白祺作為功臣代表,領著一眾立功將士,從朱雀門外過州橋,來到御街之上列陣前行。

    最前頭是一千太子重甲親衛,其後又是一千火槍手部隊,接著是二百重騎兵、三百驍騎……場地有限,只抽調少量隊伍進行檢閱。

    “轟轟轟轟!”

    重甲步兵本來就是優中選優,能選來參加閱兵儀式的,甚至連身高都非常近似。

    他們全身包裹著鐵罐頭,踏著整齊步伐徐徐向前。

    沒有喊任何口號,只是默默前進,但腳踩地面彷彿有千軍萬馬而來。

    大理國使者李伯祥,下意識感到驚懼,低聲問旁邊的西夏使者李仁禮:“大明有多少這樣的甲士?”

    李仁禮道:“聽說有好幾千。”

    剛說完,李仁禮就瞳孔一縮,他看到了緊隨其後的火槍手。

    “李貴使怎的了?”李伯祥順其視線看去,不解道,“這些拿著鐵棒的,又是什麼兵?”

    李仁禮說:“火銃兵。”

    李伯祥還是不明白:“貴使見到重甲士還神態自若,怎見到火銃兵就驟然色變了?”

    李仁禮不願回答,目送火銃兵從前方經過。

    繼而是兩百重騎兵、三百驍騎兵,李伯祥還是第一次知道,原來騎兵能夠連人帶馬全部披甲。

    鳩摩僧哥和摩君明稽兩位真臘使者,已經站在原地看傻了。

    他們十年前來開封朝貢,當時可沒有什麼閱兵儀式。

    真臘吳哥王朝雖然處於鼎盛期,但政體實在過於鬆散,大部分國土開發度不夠,而且大量財政用於建佛寺佛像。看似疆域龐大,看似實力強盛,其實軍隊非常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