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 作品

0505【大明就是文王與武王】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謝克家袖手說道:“‘大明’這個國號,應該跟摩尼教無關,出自《易經》裡乾卦的彖傳。只是經略與元帥別出心裁,竟然從經卷裡面選國號,著實讓人猜不透他們的想法。”

  胡安國嘆息:“元帥的想法很多,他著眼於變革,那天已經講得很明白。就只不曉得,他變得有多大多劇烈,可不要像當年盲目推行新法才好。如今國家千瘡百孔,萬民已經不起一場大變法了。”

  “一堆罈罈罐罐,摔破了也好。”翟汝文猛地來一句。

  聽他這樣說,在場幾位名儒都面露憂色,生怕翟汝文作為閣臣,也要支持朱銘大變特變。

  翟汝文絕非純學術型官僚,他二十二歲中進士,由於當時黨爭太過激烈,直接選擇回家隱居十年,理由是父母身體不好需要侍奉。

  後來被宋徽宗徵召進議禮局,很快就得罪權臣被貶去收稅。剛召回來給太子講學,蔡黨又舉報他曾跟蘇軾、黃庭堅交遊,於是貶去地方做了十多年太守。

  蔡京、童貫、梁師成……被翟汝文全得罪一遍,每次政績卓著升回來很快又貶去別處做知州。

  每至一地,必先微服私訪,認真體察民情,對地方上的情況非常清楚。

  翟汝文對胡安國說:“元年春王正月,公即國。你精研春秋,當然知道這句話怎解。朱經略不僅要體元,還要在國號上開元啊,‘大明’這個國號其實不錯。”

  “大明”就是“太陽”的意思,也泛指日月和君王。

  而“明朝”,即“聖明之朝”,是文人對本朝的美稱。歷朝歷代的文人,如果讚譽自己所在的王朝,都可以用“明朝”來表達。

  李邦彥才不管這些,對眾人說:“經略與元帥既然定了,我等做臣子的就該去辦。不但要把事情辦成,還要把事情辦漂亮,不能讓天下士子非議,不能再有人說這國號不好!翟相是大儒,各位也是名儒,可多在經典中找些由頭。”

  這種命題作文,對於大儒來講太簡單了。

  胡安國說:“大明者,文王有明德,故天覆命武王也。”

  此言堪稱神來之筆,翟汝文拍手讚歎:“康侯有大才,吾不及也!”

  胡安國那句話出自《毛詩》,是對《詩經·大雅·文王之什·大明》的解讀。全詩闡述武王伐紂的正義性,又體現了文王的德行,從而確立文王和武王的法統。

  正好可以用文王套朱國祥,用武王套朱銘,用商紂王套宋徽宗。

  這首詩的名字就是《大明》,為啥不能用來做國號?更何況,大明還暗合乾卦的彖傳。

  李邦彥也拍手說:“孔子曰,吾從周。經略與相公取國號大明,這是要直追文武二王啊,我等臣子應當盡心輔佐以成大業!”

  基調就這麼定下來了,自有大儒辨經嘛,用《詩經》和《易經》來闡述。

  而且在開國詔書當中,要著重強調宋徽宗的橫徵暴斂,把宋徽宗跟商紂王進行比較,朱氏父子的文武二王人設就立起來了,大明這個國號就顯得是那麼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