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 作品

0436【世間悲歌】



                朱國祥自然不可能專程派人送大白菜,他還運來好幾百船玉米。

    除了成都平原,四川全是丘陵山區。

    放在幾百年後,有抽水機幾級提水,只需建一個儲水的山塘,就能在山上窪地種水稻。

    而此時,莫說在山上種水稻,就連種麥子、高粱、粟米,都得想辦法找水和蓄水。

    今年朱國祥在全川推廣玉米紅薯,主要就是種在山中旱地。而且讓勸農官和地方官,反覆告誡百姓,特別難以灌溉的地方,以及遇到乾旱天氣,應該繼續種植粟米,因為粟米遠比玉米更抗旱。

    秋天和冬天,玉米紅薯大豐收。

    全川大豐收!

    這一年真是風調雨順啊,不僅讓朱家父子順利度過危機,也讓宋國境內的百姓喘了一口氣,甚至連金國的核心地盤都已緩解糧荒。

    “這些玉米,都運往墾荒區,跟那裡的農民換豆子。”朱銘對李含章說。

    李含章說道:“一共四百多船,分了一半去南陽府。兩石玉米換一石豆子,是不是有點過於善待百姓了?”

    朱銘搖頭:“玉米不扛餓,價錢本來就低。豆子卻是收集起來做軍資,可以用來榨油、肥田、養馬,傷員多吃豆子也好得快。”

    在肉類蛋白不足的情況下,想保證普通士兵的體能,就必須給他們補充豆類蛋白。

    特別是傷員!

    新佔的南襄盆地,開荒種的全是豆子,正好用玉米換來做戰略物資。而且兩石玉米換一石豆子,墾荒百姓也能有更多糧食,撐過明年青黃不接的月份。

    還能彰顯朱氏父子的仁義,提高農民對官府的信任感。

    一舉多得的事情。

    自從隨船運來大白菜剩餘的半個冬天,朱銘和妻妾經常吃這玩意兒。

    朱銘已經快吃吐了,妻妾們卻喜歡得很。因為大白菜口感清爽,還帶著幾分回甘味道,在古代的冬天屬於頂級蔬菜。

    明年,大白菜也要在全川推廣,讓普通百姓在冬天也能吃新鮮菜蔬。

    之前自然也有過冬品種,最常見的便是菘菜。這玩意兒跟大白菜是近親,但產量遠遠不如大白菜,而且不像大白菜那樣容易儲存。

    朱國祥在漢中府城的郊外,還給自己留了十五畝稻田,用來種植全國不同類型的水稻。

    肯定不能搞三系雜交水稻,那玩意兒是通過人工手段,把偶然變成必然,凸顯出雜交的優勢。在農民種植的情況下,子二代不能與母本保持一致,雜交優勢再次變成偶然,農民自留種的產量有多高全看運氣。

    以古代的科技水平,朱國祥無法大規模給農民制種。

    因此他的那些水稻試驗田,是走選育良種的傳統路子。像康熙就親自選育過良種,在北方某些水稻區流行後來被民間產量更高的良種取代。

    事實上,自從北宋引進佔城稻之後,民間也在不自覺的選育良種,如今已誕生十多種占城稻的支系。

    如果官府不去幹涉百姓自己選育兩三百年,就會漸漸誕生兩季稻,甚至是三季稻。還會出現早稻、中稻、晚稻之分,根據各地不同的情況,種植不同的水稻跟其他作物無縫銜接。

    比如油菜和水稻同年交替種植,就是北宋晚期才出現的事兒。

    朱國祥現在也開始搞“祥瑞”了,讓地方官員進獻成熟的優質稻穗。不準是什麼一株二穗、一株三穗,必須是穗大、粒多、飽滿、無病蟲害那種,還得註明出產地、種植和收穫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