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 作品

0412【故友迴歸】



                就在長江南北厲兵秣馬時,白崇彥、閔子順、令孤許三人,終於從廣南輾轉回來。

    他們因為跟朱銘關係太深,雖然沒有被追毀出身文字,卻全都押送到廣南編管。

    和談之後,朝廷同意放人,但歸途非常曲折。

    先是打算走荊湖,那條路最近,卻聽說鐘相造反稱帝,而且不改信摩尼教的儒生就殺。於是改道從江西回鄉,結果在翻越梅嶺時,被守關士卒告知前路不通,贛南也有一股賊寇在造反。

    沒辦法,只能從福建繞,一直繞去江東登船。

    然後在淮西就提前登陸,因為武昌已經被鍾賊給佔了。(此時武昌在後世的鄂州,而鄂州在後世的武昌。)

    三人一路往西去,發現麻城、黃陂縣令已經躺平。

    他們的轄區西邊是朱賊,南邊則是鍾賊,被兩大賊寇夾著整日過得心驚膽戰。官差都不敢下鄉收稅了,生怕一個不好又激起民變。

    在朱銘新佔的地盤當中,安州算是比較不缺人口的。

    安陸、孝感、應山、應城,縣城的設置明顯更密集。這些地方本來屬於荊湖北路,但現在被朱國祥劃歸襄陽府,而人文風俗則更偏向淮西。

    進入隨州、郢州地界,立即風格大變。

    到處都是安置開荒村落,而且這裡不需要官府太費心。

    多數都是從南邊逃來的富戶,他們自帶錢糧和忠心家奴。獲得一小塊荒地之後,富人也得親自開墾,家奴重獲自由墾荒,主奴之間還能互相幫襯。

    “成功治下,竟無流民!”白崇彥驚歎道。

    令孤許說:“以此觀之,朱相公必得天下!”

    閔子順說:“東南富庶之地,如今還未恢復生機,賦稅卻依舊沉重,大宋朝廷完全沒有悔意。”

    令孤許道:“聽聞山東河北遍地賊寇,朝廷需要剿賊,自然得徵重稅養兵。”

    “再那樣橫徵暴斂下去,東南可能會出現第二個方臘。”白崇彥感慨。

    一路前往襄陽,沿途百姓都很窮困。

    即便是從鐘相地盤逃來的富戶,到了長江以北也沒剩多少財產,得親自下地墾荒才能繼續過日子。

    但肉眼可見的,是一種井然秩序。

    亂世最寶貴的便是秩序,有了這個才有希望,人心才會安穩下來。

    路過一個墾荒村落時,竟然看到許多士子在給豆子除草。雖然身穿最廉價的褐衣,但依舊能辨認其儒生身份。

    白崇彥上前作揖見禮,忍不住問:“諸君為何在此聚集開荒,而不去某個一官半職?”

    儒生們紛紛回禮,其中一人說:“我等都是從荊湖逃來的,過了長江之後,家財已百不存一。本來打算去襄陽謀求職務,但經略相公與大元帥已不缺官吏。聽聞我等皆為士子,大元帥也頗為照顧,贈送我們一些豆種、盤纏和書籍。又說三年之後恢復科舉,讓我等一邊墾荒一邊讀書。”

    另一個士子說:“同樣是舉兵造反,朱相公與朱元帥心繫萬民,比大宋朝廷還更愛惜士人。反觀那鍾賊,簡直是妖魔現世,此獠不得民心,必然身死族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