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 作品

0350【直取中軍】



 官兵連續組織幾次進攻,全都一觸即潰。

 半個月前,他們也曾經攻山,至少當時能堅持幾分鐘。

 趙遹沉默不語,他當然知道出了啥問題。

 鴛鴦陣什麼的,那只是戰術層面。官軍敗得那麼快,純粹屬於士氣太低,死傷幾人就能潰一大片。

 特別是成都平原的子弟兵,投軍之初士氣旺盛,許多人甚至帶著殺賊立功的想法離家。

 但困守梓潼太久,一次勝仗沒打,反而丟失兩座山寨。

 那些冬日受凍的鄉兵,也對子弟兵有所影響,總覺得官府做得太過分。

 還有就是朱銘的檄文,很多子弟兵都知道其內容,於是產生一種複雜心理:一方面埋怨朱銘造反,害得他們背井離鄉,家裡還因戰爭多交稅;一方面又對朱銘報以同情,認為朱銘是在為他們仗義執言。

 一句話,都不想打仗,也不敢打仗了。

 趙遹擺出宋代最常用的“大陣”,也叫“中軍陣”。

 這種陣法有基本套路,也能因地形而做出調整,此刻變出的就是“四門斗底陣”。

 無他,此陣最穩妥而已,且變陣簡單適合新兵。

 主帥坐鎮中央,刀槍手列方陣排布四周,盾牌標槍手雜於其間,再以拒馬陳兵為陣腳。弓弩手居其後,少量騎兵也掩在陣中。

 三萬多官兵,大陣布成,綿延數里。

 朱銘親率主力徐徐而來,登高望遠觀察,見官軍擺出如此謹慎陣法,也從容不迫的開始佈陣。

 將拒馬放在最前方,其後是四個營的步兵,平夷砲拉到前方組裝,虎蹲炮、火槍隊也上前。後續還有兩排,直接橫開排列一萬多步兵,這些步兵略微呈“v”字型。

 “牝陣?”

 趙遹的中軍在一座小山丘上,仔細觀察朱銘的陣法,他著實有些沒看明白。

 其實啥陣都不算,就是戚繼光的三疊陣,與傳統牝陣的古怪組合。朱銘不但火器稀少,就連弓弩都少得很,無法發揮三疊陣的威力,只能用近戰兵來彌補火力缺失。

 朱銘這邊,列陣就用了幾十分鐘。

 官兵一動也不動,也懶得分兵攻山,任由鄧春帶著山上精銳,下來與朱銘的主力匯合。

 不是趙遹不想動,而是動不了,他害怕主動出擊,把自己的大陣跑散了!

 綿延數里的軍隊,一旦混亂起來,估計韓信再世才收得住。

 趙遹就那樣擺開陣型,以靜制動,等著朱銘來打。而且,他把相對平坦的地形全佔了,留給朱銘列陣的地方崎嶇不平,甚至還有好幾口大水塘夾在中間。

 列陣完畢,朱銘觀察半天,沒有命令全軍上前,而是把大大小小的平夷砲推出去。

 趙遹實在太“沉穩”了,陣前佈置好幾重拒馬,雖然距離太遠看不清楚,但估計還在局部區域撒了鐵蒺藜。

 這廝把四門斗底陣,當成烏龜陣來打。不求有功,只求無過。

 上百架平夷砲拉出去,打算先砸毀官軍陣前拒馬,能順便砸死幾個人自然最好。

 而趙遹那邊,居然也推出平夷砲。

 他出京之前,專門研究過平夷砲圖紙,到了梓潼立即讓工匠打造。

 朱銘對此無所謂,並不後悔洩露技術。

 當時需要征討蠻夷,平夷砲拉出去打仗,宇文常肯定感興趣。就算朱銘不獻給朝廷,宇文常肯定也要進獻圖紙。

 真正厲害的不是兵器,而是使用兵器的人!

 雙方的投石車數量差不多,官兵那邊還略多十幾架,直接演變成投石車互射大戰。

 大小石塊,飛來襲去。

 在經過一輪試射之後,各自調整距離。義軍依舊發射石彈,官兵那邊卻夾雜火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