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 作品

0042【媒婆來了】

秧苗插下去,玉米也該移栽了。

  曾大帶著幾個佃戶下山,他們已經聽說了仙法,此刻對朱國祥頗為恭敬。

  “我交代的,都準備好沒?”朱國祥問。

  曾大說:“準備好了,地也都翻過了。”

  朱國祥指著菜畦裡的玉米苗說:“都挑到山上去。”

  幾個佃戶帶了籮筐,小心撿苗放入,朱銘也牽著聚寶盆跟上。

  鄉下到處是田,馬兒沒有撒歡的地方,讓它多爬爬山路也算鍛鍊。

  “朱相公!”

  沿途遇見幾個村民,全都主動停下,讓開道路站在一旁問候。

  朱銘講的故事雖然精彩,卻不及朱國祥會種地。村民們盼著學習農業技術,等明年春耕時,估計還會有人跑來送禮。

  “好!”

  朱國祥點頭微笑,算是回應禮節。

  來到一塊相對寬闊的山地,朱國祥拿起幾捆麻繩,目測距離之後,從田頭牽到田尾。

  這類似墨斗功能,沿著麻繩挖坑栽種,可以讓莊稼排得筆直。

  朱國祥指揮道:“順著繩子挖,穴距一尺半。”

  曾大沒有立即動手,而是問道:“朱相公,這麻繩牽出的行距,怎有的更寬,又有的更窄?”

  朱國祥解釋說:“寬行留出的空檔,今後要用來套種豆子。豆根可以肥田,否則多種幾年,土裡就沒啥肥力了。”

  “那種豆以前,這些寬行用來種啥?”曾大又問。

  朱國祥說:“先種紅薯,再種豆子,兩樣可以一起長。”

  一塊貧瘠的山地,能種玉米、紅薯、大豆三樣作物。

  它們的植株高矮不同,不會爭搶陽光,同時還能互相促進。而且生長和收穫週期不同,還能錯開對土壤肥力的需求。

  關鍵是要種大豆,因為大豆根部分泌物,能源源不斷產生氮肥,可持續性的保住土壤肥力。

  這套法子,叫做“玉米間作大豆套種紅薯”技術。

  特別是在西南丘陵地帶,包括漢中盆地,能夠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且由於山地相對貧瘠,玉米苗長到一定高度,還必須通過起壟來保肥排水。

  大豆的種植也有講究,廣西雲貴地區,氣溫更高,日照充足,豆子可以種得更密。川渝漢中地區,氣溫更低,日照不足,豆子要種得更稀。就算是在同一座山,向陽和背陽的土地,種植密度也大有區別。

  精耕細作,得花心思。

  接下來兩三年,朱國祥都別想清閒。

  他必須隔三差五來地裡,認真觀察農作物情況,然後指揮佃戶進行相應管理。

  另外,古代沒有化肥,這套法子耗肥頗多。朱國祥還要指揮佃戶,配製原始的有機肥料,在幾個關鍵生長期持續追肥。

  等挖完幾行地,朱國祥吩咐道:“第一個穴,種一株玉米苗。第二個穴,種兩株玉米苗。單雙交替著來。”

  如果有化肥,肯定是全種兩株的,畝產量將大大增加。

  而沒有化肥,就只能單雙交替。特別貧瘠的地,交替都沒辦法,必須全部種單株。

  同時,這也是在協調光熱資源。玉米長到10葉以上時,古代無法用化學藥劑控旺,種得太密有可能搶了大豆的陽光。